首页 资讯 正文

麦田守望 千年如新

体育正文 176 0

麦田守望 千年如新

麦田守望 千年如新

“今年‘三夏’,河南麦收的故事,沿着两条脉络行进(xíngjìn)——一条(yītiáo)指向农业,沉甸甸的小麦装满了中原(zhōngyuán)粮仓;另一条指向文化,洞见以宋陵为代表的文明渊薮。” 农历五月过半,我省(wǒshěng)麦收基本结束。巩义宋陵,麦茬金黄,石像静默(jìngmò),构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线。 宋陵麦收结束,行走(xíngzǒu)河南的故事却刚刚开始。巩义,地处河洛交汇之处,因“山河四塞,巩固不拔(bá)”而得名。这片厚重的黄土地之下,层层叠叠,都是农耕文明的褶皱。从石器时代到(dào)青铜时代再到铁器时代,耕牛踩了无数遍(wúshùbiàn),土地翻耕了千万回,麦子也熟了几千次。 有人说,河南是块土,河南人就是那片茁壮的(de)麦子(màizi)。和麦子站在一起,不是宿命,是甘苦与共的良知和责任。 农耕文明就这样,深沉而灿烂,千年如新(rúxīn)。 这一次,巩义宋陵以“麦田里的守望者”的身姿,在(zài)社交媒体上走红。其实在河南,麦田与文明的渊源,远不止于此(cǐ)。 沿着邙山(mángshān)西去,中国最大的陵墓群遗址——邙山陵墓群缓缓映入眼帘。这里(zhèlǐ)是埋葬帝王最多、最集中的地方之一,各个时代的帝陵和宋陵一样,“长”在麦田里,默默守望着中原(zhōngyuán)粮仓。 “萦带二川河洛水(luòshuǐ),寂寥千古帝王陵。”北宋文学家晏殊这样写道。从地图上看,伊洛河(yīluòhé)从宋陵西北绕过,不久便注入浩荡黄河。洛水清,河水浊,悠荡(yōudàng)着河洛文化的摇篮。 若以河洛交汇处为起点,沿着黄河追寻,洛阳(luòyáng)、郑州、开封(kāifēng)次第入目,便(biàn)又是一段段古都的壮阔历史;沿着伊洛河探访,二里头、偃师商城、汉魏洛阳城、隋唐(suítáng)洛阳城、东周王城,五座遗址顺势排开,气派恢宏。 河水滋养土地、孕育(yùnyù)文明,也见证(jiànzhèng)着(zhe)风土人物、春秋岁月。在宋陵麦田中,来自四川的自媒体达人若菱看着农忙景象,情之所至,潸然泪下:“来到河南才晓得,这里的人和土地之间的羁绊有多深。” 只有河南·戏剧幻城的(de)麦田落日音乐会上,金色麦田与高大的夯土墙构成天然(tiānrán)舞台,许巍的歌声穿过麦浪,流进观众的心田。那一刻,河南的麦田,不仅生长麦子,也滋养(zīyǎng)艺术、涵养文化、播种(bōzhǒng)文明。正所谓“根脉所系处,万千气象新”。 麦子年年归仓,石像岁岁不移(bùyí)。新苗自会萌发,守护永无终期。河南是全国小麦第一(dìyī)省,对全国小麦产量影响举足轻重(jǔzúqīngzhòng),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安全,是必须扛稳的重大政治责任。 收获之后,这里的(de)小麦(xiǎomài),便飞入千家万户,化作一日三餐:强筋小麦做成(zuòchéng)香甜面包,弱筋小麦变成饼干(bǐnggān)糕点……河南的粮(liáng)食和食品产业,早已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,只要河南小麦不“打喷嚏”,中国碗里的主粮供应就(jiù)不会“伤风感冒”。谦逊低调、勤劳朴素的河南人,用不足全国1/16的耕地产出(chǎnchū)了近1/10的粮食、1/4的小麦,每年向外调出原料以及制成品600多亿斤,让中国碗盛更多河南粮。 农历五月十六,夕阳西下,暮色四合,宋陵寂寂。一轮满月低悬,清辉洒落巩义的乡野。陵区的农田里,新种的玉米即将拱出地面(dìmiàn),欣欣以向荣,有“风清月近(jìn)人(rén)”的疏朗,亦有“星垂平野阔”的辽远。 田埂(tiángěng)连着田埂,汇成丰收诗句;石像挨着石像,守望悠久文明。今年(jīnnián)“三夏”,河南麦收的故事,沿着两条脉络行进——一条(yītiáo)指向农业,沉甸甸的小麦装满了中原粮仓;另一条指向文化(wénhuà),洞见以宋陵为代表的文明渊薮。 麦秀两歧,自古便是吉兆(jízhào)。
麦田守望 千年如新

欢迎 发表评论:

评论列表

暂时没有评论
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