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资讯 正文

哲学里的中国·现场评丨播撒时间的种子,荒芜长出生机

体育正文 184 0

哲学里的中国·现场评丨播撒时间的种子,荒芜长出生机

哲学里的中国·现场评丨播撒时间的种子,荒芜长出生机

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展览馆(zhǎnlǎnguǎn)。 □陈胤齐(陕西神木(shénmù)) 一人一锹的作用(zuòyòng)若是太有限,但几代治沙人坚守与奉献的力量积蓄,能让(ràng)荒芜长出生机。 “五一(wǔyī)”假期我去了趟榆林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(zhìshā)连基地,本以为是次常规的参观,没想到被这群治沙姑娘实实在在“上了一课”。 推开连部(liánbù)会议室,墙上挂着的老照片(lǎozhàopiān)最先吸引了我的注意。泛黄的画面里,一群十八九岁的姑娘穿着补丁摞补丁的衣裳,推着独轮车(dúlúnchē)、扛着铁锹,在漫天黄沙里咬牙挖坑栽树。展览馆工作人员指着照片说:“这是第一代治沙连的前辈,她们用柳条编筐背树苗(shùmiáo),用陶罐运水,硬是(yìngshì)在沙窝里扎下第一棵树。” 陕西榆林补浪河乡位于毛乌素沙地南缘,新中国成立初期,这里80%的土地都是荒漠。“庄稼苗苗出不全(chūbùquán)”“房屋埋压人移走”,风沙的肆虐(sìnüè)让当地人苦不堪言,也愈加坚定(jiāndìng)了人们跟这片沙漠(shāmò)“较劲”的心。 1974年5月(yuè),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的前身“长城姑娘治沙连”成立,54名平均年龄(píngjūnniánlíng)只有18岁的女民兵在风沙侵蚀最为严重的榆林(yúlín)毛乌素沙漠安营扎寨,造林治沙。 为深入体悟第一代女民兵治沙创业的奋斗精神,我以沉浸式(shì)体验的方式,参与(yǔ)了她们的日常工作,与23岁的女兵小张一起(yìqǐ)补种(bǔzhòng)沙柳。工作间隙,小张说:“别小看这沙柳,它根系发达,耐旱耐风蚀,就是栽种时得格外(géwài)讲究——得把枝条斜着插进沙里,埋深至少80厘米。”说话间,她随手抓起一把沙子给我看:“以前这沙握在手里全是粉末,现在能捏成泥团,里头还(hái)藏着虫子!” 在沙与绿的博弈中,再次印证了“不积跬步(bùjīkuǐbù),无以至千里”的智慧。 数据显示,榆林市860万亩流动沙地基本得到固定(gùdìng)或半固定,林木覆盖率由新中国成立初期(chūqī)的0.9%提高到目前的36%,林木保存(bǎocún)面积达2360万亩,推动陕西绿色版图向北推进400多公里。 打开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的“红色日志”,翻阅(fānyuè)1974年(nián)的工作纪实,工整字迹间跃动着第一代(dìyídài)女民兵“向黄沙宣战”的铿锵誓言:“今日新植苗木53株,虽经风沙损毁27株,但革命意志永不言弃,明日接续奋战!”对比2024年的工作台账,“固沙总面积突破14万亩”的亮眼数据旁,标注着“首次观测(guāncè)到野生刺猬种群”的生态新发现。两组跨越半个世纪(bàngèshìjì)的文字(wénzì)记录,不仅镌刻着从“战天斗沙”到“生态和谐”的治沙实践蝶变(diébiàn),更生动诠释了(le)基层党组织在赓续奋斗中践行初心使命、在接续攻坚中彰显担当作为的精神传承。 生态环境(shēngtàihuánjìng)的变化也慢慢超越本身的意义,泛起更大的涟漪,成为带动当地(dāngdì)群众奔向美好生活的飞跃。 如今,榆林的风沙区大棚蔬菜、大棚养殖、育苗业(yè)、沙漠旅游业蓬勃(péngbó)兴起,全市从事沙产业的企事业(qǐshìyè)单位达150多家,年产值4.8亿元(yìyuán),从业人员10万余人。在防护林屏障的庇护下(xià),榆林成为陕西省马铃薯第一大市、第二大“粮仓”。依托“南治土、北治沙”,榆林年入黄河泥沙量大幅度降低。 哲学研究有“照着讲”和“接着讲”之分(zhīfēn),前者侧重传承,后者重在开新。对于(duìyú)治沙来说,二者不可偏废。 50多年来(lái),485名治沙连女民兵,推平了800多座沙丘(shāqiū),治理荒沙共计14225亩,营造防护林带33条,这是根植于心的(de)“照着做”的自觉。 从最初“一棵树,一把草”到“草方格(fānggé)+沙生苗木”,再到“固、管、护、养一体化”的迭代,从人力、手工、小范围(fànwéi)治理(zhìlǐ)到机械、科技、大规模治理,治沙方式和治理技术的创新则体现了“接着(jiēzhe)做”的新行动。 榆林一地之变是中国治沙史的一个切面。目前,我国在全球(quánqiú)率先实现了土地退化“零增长”,荒漠化土地和沙化土地面积“双(shuāng)减少”。 防沙治沙是一个滚石上山的(de)过程,稍(shāo)有放松就会出现反复。返程途中,透过车窗凝视着毛乌素沙漠(máowūsùshāmò)上挺拔的樟子松、摇曳的花棒,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门前“誓叫沙漠变绿洲”的红色标语在(zài)脑海中愈发清晰。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治沙重任,人与沙的故事(gùshì),将继续书写新的篇章。
哲学里的中国·现场评丨播撒时间的种子,荒芜长出生机

欢迎 发表评论:

评论列表

暂时没有评论
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