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丰县:“粮田”变“良田”村民笑开颜
清丰县:“粮田”变“良田”村民笑开颜
清丰县:“粮田”变“良田”村民笑开颜大象新闻记者(xīnwénjìzhě) 张松涛
“现在这田浇地不发愁,运粮车(chē)直接开到田头,每亩地能多收(duōshōu)100多斤(duōjīn)粮食!”站在自家连片的高标准(gāobiāozhǔn)农田里,清丰县固城镇种粮大户周建士难掩喜悦。曾经高低不平的“粮田”如今变身旱涝保收的“良田”,这是清丰县深入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生动缩影。
田埂(tiángěng)上的增收账:从“靠天收”到“吨粮田”
“过去这片地生产路(lù)坑坑洼洼,农机(nóngjī)进不来,机井少农田浇水难。”周建士指着眼前宽敞的机耕路路回忆,2020年清丰县在固城镇实施高标准农田改造后,不仅新建了36眼机井,还配套了5G智能水肥一体化(yītǐhuà)灌溉系统,“现在手机(shǒujī)一点就能浇水,亩均(jūn)节水30%,连电费都省了20%。”最让他(tā)惊喜的是(shì)产量突破——去年秋粮最高亩产达1039公斤,成为全县首个连片“吨粮田”,每亩增收超200-300元。
在高堡乡项目区,种粮大户李艳霞的“幸福清单”同样亮眼:新修的4米宽机耕路(lù)直通田边地(dì)头,3座一体化灌排(guànpái)泵站、2座灌溉泵站解决用水、排涝难题。“算下来,每亩地年增收能达到300元,我这500亩地一年就多赚(zhuàn)15万!”李艳霞笑着说,村民们还自发给农业农村局送来(sònglái)了“高标农田惠民生、修渠打井铺富路”的锦旗。
田野里的新图景:从“分散管”到(dào)“智慧管”
走进清丰县固城镇高标准农田项目区,一幅(yīfú)“田成方、路相通、渠相连、旱能灌、涝能排”的现代农业画卷徐徐展开:智能灌溉系统随需调度,土壤墒情监测随时可查,“智慧农机”自动完成播种收割(shōugē)。这背后,是清丰县“建管(jiànguǎn)并重”的长效机制在(zài)发力。
“我们探索出‘机井+保险+管护’的(de)(de)新路子,为减轻农民群众负担,今年全县21428眼(yǎn)机井的参保费用310.7万元全部(quánbù)由财政承担。”清丰县农业农村局赵彦景局长介绍,该模式由中原农业保险公司承保,损坏机井和水泵由保险公司直接维修(wéixiū),解决了(le)过去“有人建、无人管”的难题。同时,建立了政府主导,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,农户、专业管护人员、专业合作组织以及保险公司等共同参与的管护体系,确保(quèbǎo)设施“用得好、管得久”。
在建设标准上,清丰县更是(gèngshì)“不惜成本”——创新采购(cǎigòu)上市公司生产的不锈钢(bùxiùgāng)水泵,虽然成本增加25%,但寿命延长一倍以上;每个建设单元都建立电子档案(dàngàn),实行“一井一档、一路一档、一渠一档”,通过“县、乡、村(cūn)、监理、审计”五方联动监督,确保工程质量。2024年,这些创新做法被河南省农业农村(nóngcūn)厅通报表扬,人民日报“两会”特刊还专题报道了清丰县的经验。
田垄间的新(xīn)动能:从“单一产”到“全链兴”
“高标准农田不仅是粮食增产的(de)‘压舱石’,更是(gèngshì)乡村振兴(zhènxīng)的‘助推器’。”清丰县委主要负责人介绍,全县已建成高标准农田48.92万亩,项目区(xiàngmùqū)实现“一季千斤、两季吨粮”,带动土地(tǔdì)流转率提升至53%,累计培育专业合作社、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1300余家。
高堡乡农户王振辉就尝到了(le)“规模经营”的甜头:他将4.5亩土地(tǔdì)入股合作社,不仅每年获得保底租金800元,还在合作社打工月入(yuèrù)4000元。“土地变‘活(huó)资产’,日子更有盼头(pàntou)!”王振辉说,如今项目区亩均节肥25%、节省人工45%,农资成本大幅下降,“合作社还搞起了‘订单农业’,优质小麦每公斤比市场价(shìchǎngjià)高0.3元。”
据统计,清丰县高标准农田项目区年新增(xīnzēng)农业产值(chǎnzhí)超1.5亿元,带动10万农户户均年增收1500元以上。从“粮田(liángtián)”到“良田”的蜕变,不仅让田野充满希望,更让村民的笑脸成为(chéngwéi)清丰县保障粮食安全路上最美的风景。
眼下,清丰(qīngfēng)县正按照“藏粮于地、藏粮于技”战略部署,继续推进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,持续推动农业向规模化(guīmóhuà)、机械化、智能化(zhìnénghuà)、绿色化转型,不断深化科技应用(yìngyòng),让更多“粮田”变身“良田”,为端稳中国饭碗贡献“清丰力量”。

大象新闻记者(xīnwénjìzhě) 张松涛
“现在这田浇地不发愁,运粮车(chē)直接开到田头,每亩地能多收(duōshōu)100多斤(duōjīn)粮食!”站在自家连片的高标准(gāobiāozhǔn)农田里,清丰县固城镇种粮大户周建士难掩喜悦。曾经高低不平的“粮田”如今变身旱涝保收的“良田”,这是清丰县深入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生动缩影。
田埂(tiángěng)上的增收账:从“靠天收”到“吨粮田”
“过去这片地生产路(lù)坑坑洼洼,农机(nóngjī)进不来,机井少农田浇水难。”周建士指着眼前宽敞的机耕路路回忆,2020年清丰县在固城镇实施高标准农田改造后,不仅新建了36眼机井,还配套了5G智能水肥一体化(yītǐhuà)灌溉系统,“现在手机(shǒujī)一点就能浇水,亩均(jūn)节水30%,连电费都省了20%。”最让他(tā)惊喜的是(shì)产量突破——去年秋粮最高亩产达1039公斤,成为全县首个连片“吨粮田”,每亩增收超200-300元。

在高堡乡项目区,种粮大户李艳霞的“幸福清单”同样亮眼:新修的4米宽机耕路(lù)直通田边地(dì)头,3座一体化灌排(guànpái)泵站、2座灌溉泵站解决用水、排涝难题。“算下来,每亩地年增收能达到300元,我这500亩地一年就多赚(zhuàn)15万!”李艳霞笑着说,村民们还自发给农业农村局送来(sònglái)了“高标农田惠民生、修渠打井铺富路”的锦旗。
田野里的新图景:从“分散管”到(dào)“智慧管”
走进清丰县固城镇高标准农田项目区,一幅(yīfú)“田成方、路相通、渠相连、旱能灌、涝能排”的现代农业画卷徐徐展开:智能灌溉系统随需调度,土壤墒情监测随时可查,“智慧农机”自动完成播种收割(shōugē)。这背后,是清丰县“建管(jiànguǎn)并重”的长效机制在(zài)发力。

“我们探索出‘机井+保险+管护’的(de)(de)新路子,为减轻农民群众负担,今年全县21428眼(yǎn)机井的参保费用310.7万元全部(quánbù)由财政承担。”清丰县农业农村局赵彦景局长介绍,该模式由中原农业保险公司承保,损坏机井和水泵由保险公司直接维修(wéixiū),解决了(le)过去“有人建、无人管”的难题。同时,建立了政府主导,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,农户、专业管护人员、专业合作组织以及保险公司等共同参与的管护体系,确保(quèbǎo)设施“用得好、管得久”。
在建设标准上,清丰县更是(gèngshì)“不惜成本”——创新采购(cǎigòu)上市公司生产的不锈钢(bùxiùgāng)水泵,虽然成本增加25%,但寿命延长一倍以上;每个建设单元都建立电子档案(dàngàn),实行“一井一档、一路一档、一渠一档”,通过“县、乡、村(cūn)、监理、审计”五方联动监督,确保工程质量。2024年,这些创新做法被河南省农业农村(nóngcūn)厅通报表扬,人民日报“两会”特刊还专题报道了清丰县的经验。
田垄间的新(xīn)动能:从“单一产”到“全链兴”
“高标准农田不仅是粮食增产的(de)‘压舱石’,更是(gèngshì)乡村振兴(zhènxīng)的‘助推器’。”清丰县委主要负责人介绍,全县已建成高标准农田48.92万亩,项目区(xiàngmùqū)实现“一季千斤、两季吨粮”,带动土地(tǔdì)流转率提升至53%,累计培育专业合作社、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1300余家。

高堡乡农户王振辉就尝到了(le)“规模经营”的甜头:他将4.5亩土地(tǔdì)入股合作社,不仅每年获得保底租金800元,还在合作社打工月入(yuèrù)4000元。“土地变‘活(huó)资产’,日子更有盼头(pàntou)!”王振辉说,如今项目区亩均节肥25%、节省人工45%,农资成本大幅下降,“合作社还搞起了‘订单农业’,优质小麦每公斤比市场价(shìchǎngjià)高0.3元。”
据统计,清丰县高标准农田项目区年新增(xīnzēng)农业产值(chǎnzhí)超1.5亿元,带动10万农户户均年增收1500元以上。从“粮田(liángtián)”到“良田”的蜕变,不仅让田野充满希望,更让村民的笑脸成为(chéngwéi)清丰县保障粮食安全路上最美的风景。
眼下,清丰(qīngfēng)县正按照“藏粮于地、藏粮于技”战略部署,继续推进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,持续推动农业向规模化(guīmóhuà)、机械化、智能化(zhìnénghuà)、绿色化转型,不断深化科技应用(yìngyòng),让更多“粮田”变身“良田”,为端稳中国饭碗贡献“清丰力量”。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