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资讯 正文

桂阳:市场监管全力护航“三考”

体育正文 240 0

桂阳:市场监管全力护航“三考”

桂阳:市场监管全力护航“三考”

村民采摘(cǎizhāi)黄瓜。卢静摄 益阳日报全媒体(méitǐ)记者 卢静 通讯员 周兰 祝海竣 田间地头,菜农们忙(máng)着采收,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;现代化(xiàndàihuà)加工车间,工人们将新鲜蔬菜分拣包装(bāozhuāng),发往全国各地。今年以来,我市按照建设大基地、培育大龙头、打造大品牌、形成大产业的发展思路,全力推进蔬菜产业提质增效。据(jù)农情调度(diàodù),截至(jiézhì)5月底,全市蔬菜及食用菌累计播种面积93.7万亩,总产量207.5万吨,同比分别增长2.9%和4.1%。 跃动的数字,是全市上下齐心协力、千方百计(qiānfāngbǎijì)推进“菜篮子”工程建设的生动注脚。6月(yuè)2日,记者深入探访我市蔬菜产业发展情况。 走进资阳区长春镇打伞树村的(de)南方智能育秧(苗(miáo))中心,设施大棚内绿意盎然。一排排翠绿(cuìlǜ)的黄瓜(huángguā)藤蔓攀爬在支架上(shàng),翠绿的黄瓜挂满枝头,散发着淡淡的清香。村民欧大姐和(hé)同伴们戴着遮阳帽,动作麻利地将成熟的黄瓜采摘下来,轻轻放入塑料筐中,再一袋袋整齐有序地码放在小三轮车(sānlúnchē)上。“大棚除了黄瓜,还有茄子、西红柿、辣椒轮作不断,一年到头都有活。”欧大姐擦了擦额头的汗说,“在家门口就业,既能增收又能照看家里。”像她这样在基地务工的村民,旺季有20多人。“我们与盒马鲜生达成(dáchéng)长期合作,从4月下旬到来年2月都能持续供应蔬菜,这种订单(dān)(dìngdān)农业模式已经稳定运行了3年。”基地负责人(fùzérén)龚丹介绍,基地建有(jiànyǒu)100余亩智能联栋大棚和单拱大棚,依托水肥一体化智能灌溉系统精准调控环境,年产值可达300多万元。 该中心创新思路,利用集中育秧设施的空档期发展大棚蔬菜,打造现代农业(xiàndàinóngyè)样板。中心与迎风桥镇牛角仑村(cūn)开展辣椒种植深度合作,创新推行“企业(qǐyè)+村集体经(jīng)济组织”联农带农模式。“企业提供优质种苗、标准化种植技术(jìshù)和保底价回收,村集体通过土地流转整合(zhěnghé)100亩农田实施统一管理。”龚丹介绍,辣椒单季亩产达1万公斤,每年可收两季(liǎngjì),总产量可达60万公斤。经测算,每年能为村集体创收200余万元。目前,中心已在省内建成80余栋设施大棚。 这是我市因地制宜,探索(tànsuǒ)形成本土化、能(néng)复制、可推广的主推种植模式的生动体现。在集中育秧(yùyāng)设施闲置季节(jìjié),利用大棚大力发展蔬菜、食用菌种植及育苗等产业,提高集中育秧设施综合生产能力(shēngchǎnnénglì),实现(shíxiàn)场棚多用、常年使用,全市集中育秧设施综合利用率达85%。这些集中育秧设施大棚配备了移动式苗床、降温水帘、自动喷灌滴灌等设备,结合气吸式蔬菜播种机,可高质量、高效率、高收益(shōuyì)地生产蔬菜幼苗。 走进(zǒujìn)资阳区沙头镇富兴村,迎面碰见村民李应才挑(tiāo)着一担刚摘的丝瓜,弯腰从低垂的丝瓜藤架下钻出来,额头上还挂着汗珠。 李应才今年62岁,与老伴种植了2亩多丝瓜(sīguā)(sīguā)。有着20多年丝瓜种植经验的他,从4年前开始改种长白丝瓜品种。 记者注意到,每根丝瓜(sīguā)蒂下都吊着一个塑料袋,一问才知(zhī)里面装的都是泥巴,主要是为了给丝瓜塑形。“这样培育出来的丝瓜笔直美观,卖价(màijià)好。”李应才解释,品质好的能卖到6块多一公斤,他(tā)每天往红联市场配送200多公斤。作为“丝瓜小镇”,沙头(shātóu)镇的这种产销模式已是公开的“秘密”。 富兴村是传统蔬菜区。自2017年统一(tǒngyī)推广(tuīguǎng)长白丝瓜以来,全村100多户种植丝瓜400亩,其中20多户因此脱贫。棚架上,丝瓜笔直整齐,就连藤蔓(téngwàn)的生长都经过科学(kēxué)调控(tiáokòng),统一了生长方向;棚架下还发展起了生态养鸡产业。“棚上结丝瓜、棚下养土鸡”,每年能为每个种养殖户增收约5万元。 为壮大村集体经济,村里多元发展高效农业,2022年引进芦菇产业,与一家(yījiā)省级芦菇公司签订协议,实行订单生产(shēngchǎn),并建成2座高标准(gāobiāozhǔn)联栋大棚和(hé)3间现代化培育库。村干部带头跟班学习,参与生产,掌握了从采摘到烘干的全套技术。高效芦菇库采用立体种植模式,能精准调控温度湿度,实现全年(quánnián)无间断生产。目前菌类品种丰富,包括黄金芦菇、甜头芦菇、黑皮鸡枞菌、羊肚(yángdǔ)菌和赤松茸等。 “提升村民生活(shēnghuó)质量,关键要(yào)夯实经济基础。发展蔬菜产业,让村民实实在在尝到了甜头。”村党总支部书记龚卫辉说。 近年来(jìnniánlái),我市集中力量,集聚资源,在山丘区高山蔬菜(shūcài)产业带、城郊区四季精细蔬菜产业带、湖区商品(shāngpǐn)蔬菜优势产业带三大蔬菜优势产业带着力打造“桃江竹笋”“沅江芦菇(lúgū)”“资阳平菇”“资阳沙头丝瓜”“南县菜薹(广心菜)”“南县南瓜”等“一县一特”县域品牌。积极开展新品种、新技术、新材料的(de)(de)引试推广和指导培训工作(gōngzuò),在农产品冷链设施项目的支持下,加强与湖南农业大学、湖南省农科院等高校科研机构的交流合作,引进了一大批先进的生产装备和智能(zhìnéng)调控设备。 在桃江县灰山港镇,提起蔬菜种植能手卢和平(hépíng),蔬菜大户无不竖起(shùqǐ)大拇指。这位与土地打了30多年交道的“老把式”,是乡亲们(xiāngqīnmen)随叫随到的“田间教授”,也是带动一方产业发展的“蔬菜专家”。 卢和平的蔬菜基地坐落在(zài)进镇公路的显眼位置。走进基地,一大片(dàpiàn)整齐(zhěngqí)排列的现代化联栋大棚在阳光下熠熠生辉(yìyìshēnghuī)。透过薄膜,映入眼帘的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:高大的玉米植株宛如绿色屏风,嫩黄瓜悬垂,辣椒青翠欲滴,还有各种(gèzhǒng)蔬菜错落有致地生长着。几方菜畦间巧妙地分布着小池塘,几只小鸭子在水面上嬉戏觅食,为这片科技感(gǎn)十足的蔬菜大棚平添了几分田园野趣。 “这是我们见过的最漂亮的蔬菜大棚,俨然一个自给自足的微型生态系统,处处体现着种植智慧。”随行的桃江县农业农村局种植业管理股负责人符(fú)呈祥赞叹。从品种选育(xuǎnyù)到(dào)水肥调控,从病虫害(bìngchónghài)防治到市场(shìchǎng)预判,卢和平(hépíng)样样精通,他成(tāchéng)了周边蔬菜种植户争相邀请的技术顾问,经常受邀到各个基地传授“种菜(zhòngcài)经”。“种菜要懂时间差,这样才有市场。”卢和平说,今年考察市场后,发现甜玉米深受欢迎,于是追溯源头,从北京引进并试种了20亩。据目前形势看,批发价已达7元一公斤,亩产值至少5000元。 卢和平还在基地开展了6个辣椒新品种的对比试验。他与长沙、宁乡市场加强合作,畅通销售渠道。基地配套的育苗(yùmiáo)工厂、水肥一体化系统、预冷仓储设施一应俱全(yīyīngjùquán),形成从(cóng)育苗到餐桌的完整产业链。 在卢和平的(de)示范带动(dàidòng)下,当地蔬菜产业蓬勃发展,不仅带动周边农户增收致富,更成为“一县(yīxiàn)一特”农产品品牌建设的重要支撑。卢和平的蔬菜基地已成为我市现代农业(xiàndàinóngyè)发展的一个生动缩影。像这样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,全市共有594个,他们(tāmen)正在用科技与智慧书写着乡村振兴的新篇章。
桂阳:市场监管全力护航“三考”

欢迎 发表评论:

评论列表

暂时没有评论
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